第六课 福音书总论
一. 本课目标。
从明白为什么要称为福音书,认识福音书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内容;耶稣和福音是什么关系?
正确认识福音,就是正确认识耶稣。
二. 预习部份。
1. 思考题。
(1)福音书是在新约全书里,但新约时代应是从耶稣复活升天后才开始的。
那么福音书的内容,应属于新约还是旧约的范围?
(2)四福音中前三福音书的内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,是否重复多余?可以合编成一卷吗?
2. 预习经文:背诵 路 24:44-49
三. 讲课部份。
1. 福音不是传记。
2. 福音书内容反映从律法到恩典的过渡。
3. 耶稣传道脚踪留下今日事奉的原则。
4. 比喻类内容的不同用法。
附录一. 马太福音中应验旧约预言的记载。
附录二. 各卷主题和分段。
四. 讨论部份。
1. 在不义管家的比喻里(路16:1-9),耶稣指谁是那不义的管家?我们应怎样得到和自己有关的教训和勉励?
2. 比较 路 10:3-7 和 22:35-36,现在我们出去作工时,究竟需否带钱囊? 这两处教导,是不是有矛盾?
讲课全文
一. 福音不是传记。
四福音的内容,都是讲耶稣降生为人时的事迹,圣经没有用耶稣传、耶稣生平、耶稣的故事,而用“福音”;使不少弟兄姊妹把“福音”的名称,当作就是耶稣传的别名。
在早期的教会里,还流传过更多关于耶稣事迹的著作,也大多冠之以“福音”的名称;有些在内容上,也有可取之处,只是没有被留下作我们信仰的经典和依据;有些则显然是伪劣冒名之作,甚至有异端邪说,达到混淆真理的目的。象前几年有人说发现了“犹大福音”的原稿,是卖主的犹大写的;其实是公元二、三世纪时的冒名伪作。不说它内容的荒谬,就从所起的书名可以知道,早在那时候,就有人把关于耶稣生平事迹的记录,以“福音”作书名;谁写耶稣的事迹,就冠之以“谁的福音”。
但初期教会采用这四福音的名称,应当是另有原因的;当我们对四福音的内容,有更全面的认识时,就会明白“福音”和“耶稣生平”的不同。
1、福音不是记载一个人的生平事迹,载入史册,而是指出他一生完成的使命是福音。
如果说,圣经是神的道,借人文字向我们显明,耶稣是神的道,借人肉身向我们显明;那么四福音就是神的道借人文字,显明肉身的“神的道”。四福音要显明的,是神的道,不是“生平”;这就是福音的全部内容。
如果是介绍人“生平”的书,一定是以人为主题,通过他了不起的表现和成就,为他立传,供人敬仰,视为楷模。这并没有什么不好,就如历代前辈宣教士,他们留下美好脚踪,确实激励我们后进,投入事奉主的行列。每当读这些前辈的事迹,常被他们爱主舍己的一生,感动得热泪盈眶,引为楷模。
耶稣比任何人都了不起,如果要为他树碑立传,是绝对应该的;但耶稣在世时却不追求扬名,他降生为人,不是要人记得他一生,而是要人从他得到福音。如果四福音只是为介绍耶稣生平事迹;那么它写作的目的,就只是以耶稣为榜样,达到激励我们循着他的足迹去行的目的。虽然存这样目的也是好的,但却不是圣经和四福音的本意;因为“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,要救一切相信的。”罗1:16这里清楚告诉我们,福音的目的,耶稣降生为人,不是要留给人作榜样,激励人热泪盈眶,而是要救人灵魂,叫人信他,作成福音。
马可福音的开头,把福音和耶稣的关系,介绍得最清楚,“神的儿子,耶稣基督,福音的起头。”可1:1不但指出耶稣就是神,而且他来到世间,不是他人生的开头,而是福音的起头,他的一生就是福音。四福音要报道的,是耶稣降生为人的目的和成就;他的人生是为福音而来,他的言行是为福音而有,他留给我们的,不是榜样,而是拯救罪人的福音。
1)约 1:29 四福音的目的不是“看哪,神打发来的这个人!”,而是“看哪,神的羔羊,除去世人罪孽的!”
施洗约翰看到耶稣时,向人发出呼召说:“看哪,神的羔羊,除去世人罪孽的。”约1:29他看到的,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(虽然他确实是),而是看到了“福音”。他向他门徒介绍的,不是耶稣是怎样一个人,而是这个人要来作什么,他一生要留给我们什么。这就是四福音要告诉我们的内容,他的一生,是因福音而有,为福音而活;他人生的目标,就是作成福音,赐给我们福音。
所以当我们读四福音的时候,不应把它当作一本传记,停留在看耶稣的生平事迹;虽然也可以得到一些榜样教训,但却失去那更重要的,就是从这四福音里,看到福音的信息,除去世人罪孽的救恩。这才是耶稣降生的真正目的。
2)耶稣降生为人的“生平”是独一无二的。
我们在明白福音时,免不了需要知道耶稣的生平,因为福音是他作成的,是和他不可分的。但我们读福音书的时候,不要把目的停留在耶稣生平事迹上;我们从耶稣无与伦比的人生,可以认识,他所作成的救恩,乃是独一无二的。
我们从下面耶稣与众不同的人生,可以认识他所作成救恩,也是独一无二的。
(1)生之原因——从何而来?
从古到今,多少哲学家被这个问题所困扰:我从哪里来?对我们信主的弟兄姊妹来说,这是不成问题的问题;却因为人的骄傲,想在神以外寻找答案,就无法找到。对一个自以为理性可以知道一切的哲学家,说不出自己从哪里来,使他感到屈辱;但直到今天,如果不承认人是神造的,“我从哪里来?”仍然是一个回答不出的谜;不论科学、理性、哲学,要想回顾“自我”的来历,都只能是一片空白。
我们这里试以动物、人和耶稣,分别对这问题的认识,作一比较。
A、动物:自生自灭, 没有反思能力。
虽然我们跟动物之间的沟通有限,但我相信除了人类会有“我从哪里来?”这样的反思,任何动物都不会自问这类问题。动物也有思想,但不会反思,没有演绎研究的思维意识。它们可以被人看为肤浅低等,但却也因此少了许多烦恼。
B、人:不由自主,没有选择余地。
神造人时,给人对“永恒”是有正确观念和认识的,因为神将永远安置在人心里。传3:11亚当被造后,我们从神吩咐他时的口气,和他对神的态度,可以知道亚当心里明白,神是他和万物的创造者,是伊甸园的主人,他理当听从主人的吩咐。创1:28-29
可是人在犯罪后,开始远离神,也就开始不认识自己。当人类文明发展,科学知识进步后,就开始拒绝神,代之以自我中心的思考和认识,自欺欺人地认为没有神。诗10:4我们只要看今日世界,越是文明进步的社会,人就越自我中心,拒绝神,排斥神;他们认为没有神,不需要证明,如果说有神,就需要证明。但对文化还在萌芽状态的民族来说,他们倒生来就有敬天畏神之心;他们相信自然界必有创造者神的存在,如果有人说没有神,他一定会很惊讶地问,“你怎么证明?”
人类的文明进步,使他们因知识增加而自大,但在“我从哪里来?”这个和自身有关的重要问题上,却一筹莫展,找不到答案;使人只得承认,这是不由自主,没有选择余地的事实。
C、耶稣:知道自己从哪里来,往哪里去;是自愿安排降生为人。
世上许多伟大的哲学家,思想家,宗教家,他们创制了各种哲学学说或宗教,但没有一个人能说出自己是从哪里来,要往哪里去的。这是超越人自身范围认知能力的。孔子说“不知生,焉知死;”这位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,都不得不承认,他对生和死是茫然无知的。
惟有耶稣说,“我知道我从哪里来,往哪里去。”约8:14也由此可见,他降生为人是自愿作出的安排,他的人生是由他自己导演的。不但如此,就是今天我们信了耶稣的人,也都能回答这问题;因为神就是我们的答案。那些想要在神以外找答案的,都必然是徒劳无功的。
(2)生之意义——为何要来?
困扰哲学家的,还不只是自己从哪里来,下一步也必然会思考“为何要来?”越是有知识学问的人,越想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,因此首先就想知道,是谁要我来做人的?我为什么要来做人?如果连自己“为什么要来?”都无法掌握,就很难说自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了。神让人的智力,能够思考解决人生中许多问题;可是在这根本问题上,却使人无从认识起,因为离了神,就没有答案。可惜人却不肯谦卑到神面前来接受答案。
A、动物:不会反省,没有想知道的欲望。
动物没有反省的能力,从来没有想要“掌握自己命运”;它们都只是接受现实,按本能度此一生,并不思考“生命意义”这类深奥的问题。
B、人:虽会反思做人的意义,但没有答案。
这是历来哲学家思考得最多的第二个问题,随着“我从哪里来?”接下来就必然会思考“我为何要来?”也就是我来作什么?在人的潜意识里,常会有一种使命感在召唤;但这使命究竟是什么呢?如果是被打发来的,那么是谁打发我来,打发我来的使命是什么?如果是我自己要来,我怎么会想到要来的?来的目的又是什么?如果都不是,人的重要性又在哪里呢?不就跟动物差不多了吗?这确实挫伤了很多人的自尊心;但离了神,这个问题是找不到答案的。人却宁愿彷徨一生,也不肯回到神面前,认识自己为人的使命。
C、耶稣:清楚自己做人的使命目标,若不是为福音,不会有此人生。
耶稣说,“我现在心里忧愁,我说什么才好呢?父啊,救我脱离这时候,但我原是为这时候来的。”约12:27我们从耶稣这一祷告,可以知道,耶稣不但知道自己从哪里来,更清楚为什么要来;他来的使命就是为了“这时候”,也就是“为我们的罪钉死十架。”约12:24耶稣降生为人,没有其它目的,就是为了来作神的羔羊,除去世人罪孽;借被钉死十架,作成替死代赎的救恩。
这里又一次显明了耶稣生平和福音的关系,四福音确实是记载耶稣的生平,但这一切内容不是要反映一个人的人生过程,而是告诉我们他人生的最终目的,是为“这时候”,也就是为福音。不为“福音”,就没有耶稣的“人生”,也就不会有四福音。
我们人生的目的,信主前也是不清楚的;但信了耶稣以后,就应当清楚了。今天我们活着,乃是为主而活;我们的使命,“凡我所行的,都是为福音的缘故。”林前9:23
(3)生之追寻——来做什么?
“人从哪里来?为什么来?”这是思想家,哲学家比较喜欢思考的问题;对大多数人来说,并没有这样穷根究蒂的欲望。一般的人更多是接受现实,既然已经来了,就看看自己该作什么,能作什么,而这样的思想内容,也反映出他的人生哲学。
A、动物:按本能规律生活,自然生存,为生活而生活。
我们还是先看动物,神没有让动物对自己一生有整体规划的思考能力。它们只是在本能支配下,随遇而安,随自然而生存,为生活而生活。虽然动物也有感情需要,但只局限在今生范围的满足和向往。
B、人:或是醉生梦死,了此一生。或是积极奋斗终生;有成功,有失败。
人就不一样,虽然无法回答“从哪里来,为何要来?”这类问题,但仍然会作出对人生目的意义的反思和追求,为自己一生定下努力方向。能这样思考安排的人,代表在社会上有责任感的一群。他们通过奋斗,有的取得成功,为社会作出贡献,人生取得成就,也因此赢得人们的尊敬;但也有经过同样努力,却得到失败的结果。在一个竞争的社会,有成功者,就会有失败者;然而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,最后带给每个人的,不过是归于虚空,如同捕风。传2:22-23
社会上更有一些人,过着醉生梦死,得过且过的生活,了此一生。他们没有做人的方向,也没有努力的目标,只顾眼前利益,只想贪图安逸,只求享受现成;从为人的意义看,这样的人就更可怜了。
C、耶稣:一生道路方向明确,就是遵行神旨意,作成他的工(福音)。
耶稣不但知道自己为何来做人,而且也知道在世上该怎样行,对自己一生,是有全盘计划安排的。就象他告诉门徒,“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,作成他的工。”约4:34耶稣清楚知道自己活在世上的目的,就是遵行神的旨意,作神要他来作的工。来10:7
今天我们凡在基督里的人,对自己一生,也应当有明确的方向;不但我们人生的目的是为了福音,我们所行的每一件事,也应当是为遵行神的旨意,行他所喜悦的事。
(4)生之归宿——到哪里去?
人有从何而来的反思,也就一定会有到哪里去的探索;由此引出形形色色,带有迷信色彩的凭空想象,把今生的情形,改头换面放到想望中的来生,为自己构画出一个空想的未来世界。就是在一些弟兄姊妹中,对永生的具体认识,也同样存在类似的情形,把今生的生活内容,移花接木到来生去。
A、动物:没有来生的概念,不会为“死后怎样”而担忧。
没有迹象能说明,动物对自己死后,有任何担忧或向往。我们从神回答约伯的话,可以知道,当神造动物时,除了给动物有在今世生活的本能,并没有给它们更进一步思考未来的智慧悟性。伯39:17
B、人:虽千方百计想知道自己身后的情形,但却无法真知道。
人对自己的未来,都是抱着既充满想望,又带着畏惧的心态;原因就是大家对自己的身后情形,都没有把握,但又去除不了内心对这“永远”的期待。当神造人时,就把这“永远”放在人的心里;原是要人因思考“永远”的问题,前来寻求神。传3:11虽然人因犯罪偏离神,否认神;但历世历代确实有人,是经过这样思考而寻求神的。徒17:27
人原是被造的,所以不论从哪里来,往哪里去,都不是由得自己安排作主,全在创造他的神决定;当人要想否认他的创造者,自己作自己的主人时,自然就无法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。但人却在魔鬼的欺骗下,被传统迷信误导,对自己死后情形,作出错误的假想臆测;或是存着不切实际的过分乐观,或因漆黑一片而绝望惊慌,更有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,以为死了就完了。
C、耶稣: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,要去作什么。
耶稣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,也知道自己要去作什么。约14:2-4不但如此,耶稣更告诉门徒,我们对要往哪里去,也应当是知道的。耶稣是回到父家,并为我们预备地方;我们则是离世就能回天家去,与主永远同住。林后5:8
2、四卷福音书从不同角度,指明耶稣跟福音的关系。
既然福音书要介绍的是福音,而福音只有一个,应当一卷就够了,为什么需要四卷呢?是不是多余重复了?当然圣经是不会多余的,是不能任意删改的。启22:19虽然四福音都是通过耶稣生平事迹,介绍同一福音,但它们却是从各不相同的角度,反映出福音多方面的内容和关系;通过相互参照,可以使我们对福音有全备的认识。西1:25
1)马太福音:这是成全律法的福音。太5:17-18
这福音是超越律法的规条,成全律法的要求。
马太福音在四福音中被列在第一卷,紧靠旧约之后;从的位置,正处在新约和旧约的转换之间;而它的内容,则起到从律法到恩典的过渡作用,达到承前启后的目的。
我们在看马太福音的时候,会感到它既有讲律法,又有讲救恩,既有旧约的味道,又有新约的信息。但如果仔细查考这些内容,就可以发现,它往往是在律法的框架里,填进救恩的信息;其真正目的,乃是为新约,不在旧约。所以马太福音的内容,是通过耶稣生平事迹和教导,反映出从律法到福音的过渡关系。我们可以从下面这几点,来认识这一情况。
(1)3:13-15 耶稣接受约翰的洗礼,承认律法是好的。
约翰所施行的,是律法下悔改的洗礼;接受他洗礼的人,表明有愿意改过自新的决心。耶稣并没有罪,也不需要悔改,他就是神;为什么也要接受约翰的洗礼呢?耶稣回答这是“当行的义(礼)”,意思就是,这在当时律法下,是人人该行的,是合乎神要求之礼节的。耶稣这样行,乃是要肯定约翰洗礼的必要性。
耶稣看约翰洗礼的关键,不在“悔改”,而在这是当时合神心意,人人当行的礼节。耶稣知道,若说悔改,约翰洗礼并不真正达到悔改的效果,因为人靠自己努力,最终还是要失败的。但人有这样的决心,却有正面的意义,也是蒙神喜悦的;就如当初天使告诉撒迦利亚的,这是在为主耶稣的救赎,预备合用的百姓。路1:17
当初以弗所的信徒,因受过约翰的洗礼,准备好“愿意悔改”的心;所以当保罗向他们传讲信主悔改的福音后,他们就立刻接受,并奉主耶稣的名受洗。徒19:5这正说明了约翰的先锋作用;他的洗礼虽然达不到悔改的实际效果,但却是福音的前奏,是从“律法献祭”到“悔改认罪”的过渡。在福音来到前,他的洗礼是有正面作用的。
(2)5:12 真正的福不再是律法的应许今生通达,申28:1-2而是天上来的赏赐。
律法和福音虽是一脉相承的,但在性质上,却有属地和属天的不同。约3:31首先神祝福的内容不同,神在律法向以色列民颁布的祝福和咒诅,我们从申命记二十八章可以知道,都是和他们的生活、家庭、社会、国家有关。但今天神对教会的应许,就是从天上来的,属灵的,永远的祝福或审判。
马太福音记载耶稣传道,首先就是论福;它具体的内容反映出福音对福的指望,和律法对福的理解,有关键的不同。不论律法还是福音,都指望从神得福,但祝福的具体内容,却完全不同。律法下神所赐的福,都局限在今生的范围;但耶稣在论福的时候,却明确指出,“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。”把人对福的指望,从地上的内容,转到天上的范围,从今生转到来生。
今天我们信主所存的盼望,不应再是今生亨通发达,而是得永生,得将来赏赐;今生很可能为了信仰,不但没有通达道路,还需要付代价,受苦难。
(3)5:21-22 骂人如同杀人,把遵行律法外在规条,提升到内心真情要求。
在旧约和新约底下,神祝福人的具体内容不同,对人的要求也不同。律法规条对人的要求,都局限在外在行为的表现;对人内心活动是无法限制的。诫命禁止以色列百姓,在耶和华以外拜别神,但却无法勉强人爱神;如果人心里厌恶神,不表现出来,诫命是管不到的。
到新约时代,神对我们的要求,就不再是外在表现,而在内心了。有些弟兄姊妹认为,耶稣说恨人就如杀人,这要求是不是太高了?确实我们要靠自己,是肯定作不到的;耶稣这样要求,是指出我们信主后,生命有了改变,就应当有怎样的追求和表现。诫命管不到恨人和淫念,但对我们重生的基督徒来说,内心圣洁却是必然会有的生命改变见证。我们很可能会失败,甚至一再失败;但这不否定我们的内心,是有追求圣洁的愿望,是愿意顺从神的律,是盼望不恨人,没有淫念的。罗7:24
圣灵所结果子的这些美德,也都是要求我们发自内心的表现;而且圣经还特别指出,“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。” 加5:22-23意思就是,这些表现,跟靠“律法规条禁止”的行为是不同的,因为是发自内心的。
(4)9:16-17 律法已经无法修补(是因人的因素),耶稣来不是新布补旧衣服。
耶稣在回答为什么没有要他的门徒,按律法规条禁食时,举了这个例子,新布不是用来补旧衣服,新酒需要装在新皮袋里。耶稣这样举例说明,是要指出他来世上的目的是另立新约,是为作成福音,不是修补律法的不足,不是要督促人在遵行律法规条上作得更好些。这新布不是用来为旧衣服打补钉,而是要用来另制新衣的。启19:8福音和律法虽然是有关连,但福音从本质上,更是超越律法的,在救赎上是另立新约的。
在另一处经文,耶稣也指出类似的意思;律法和福音虽是一脉相承的,但在性质上,有属地和属天的不同,是不能等同混合起来的。太13:52文士在以色列民中,是以精通律法著称的,在他“库里”自然有许多“旧东西”。如果他受教作了天国门徒,接受福音,不是在原有律法知识上的修改提高,旧东西的翻新改造;而是接受全新的福音内容;因此文士受教作门徒,在他库里,就有了新和旧的东西。这新东西和旧东西,是有本质不同,不能混同起来的。
(5)21:41 以色列民如凶恶园户,那按时候交果子的新园户(教会)已呼之欲出。
在耶稣所讲的许多比喻里,这凶恶园户的比喻,最清楚指明从律法到福音的过渡和转换。在场的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知道,耶稣比喻里凶恶的园户,就是指着他们说的;那么这另租给新的园户是谁呢?当时的百姓只感到园户必须换人,但换谁却并不清楚;今天我们就清楚了,这新园户就是教会。在新约时代的教会,要代替律法下的凶恶园户,也就是这因信称义的新约救恩时代即将来到了。
只是我们要记住,神的要求没有改变,不管新老园户,要求都是按时候交果子;否则当心同样会被砍下来。罗11:22
(6)22:8-10 原来所召律法下的人不配,如今是“凡遇见的都召来赴席”。
在耶稣的比喻里,还有一个比喻也很明显是指着因信称义的福音,要替代律法规条的遵行;就是天国婚筵的比喻。有两批被请的宾客,前一批用各种理由,推托拒绝应邀,那是指以法利赛人为代表,律法下的以色列民。当时的律法,似乎是尊神为大为圣,其实却已经以传统,废了向神专一的心志。太23:23他们似乎是维护律法,其实却是拒绝神的邀请,偏离神的旨意。
这后一批被邀请的,是“凡遇见的,不论善恶,都召来赴席。”这正是今日我们传福音时的呼召,凡是愿意的,都是主所召唤的。耶稣来,本不是召义人,乃是召罪人。太9:13正因为如此,那些被召的,都被要求谦卑接受主人预备的礼服,承认自己的污秽不配。那个不穿礼服的,是指想凭自己的义,不是真正接受福音的人。
我们由此可见,马太福音的内容,处处都显示出从律法到福音的过渡。
2)马可福音:这是耶稣作成的福音。
这福音是因他而有,靠他而来,从他起头,由他作成。
马可福音是四卷福音书里,篇幅最短的一卷,它中心的主题,就是告诉我们福音的来历;在提到耶稣生平事迹时,没有细节的描述,在记载耶稣的教导时,没有长篇大论的报道。它不是“就事论事”的表述,但却达到了“就事论福音”的效果;要论福音,就必定要论耶稣,没有耶稣来做人,就没有福音。
(1)1:1 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是这福音的起头和根源,没有耶稣就没有福音。
既然福音书的目的是要介绍福音,为什么实际的内容,还是介绍耶稣呢?马可福音的开头,给了我们最简洁明白的回答:“神的儿子,耶稣基督,福音的起头。”耶稣就是福音,他做人的起头,就是福音的起头。他是福音的起头,也是福音的成全,是福音的根本,也是福音的实际;要讲福音,就得从讲耶稣一生事迹开始。
保罗在论到福音的时候,就明确指出,“第一,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,为我们的罪死了,而且埋葬了;又照圣经所说,第三天复活了。”林前15:3-4耶稣基督就是福音的第一要素,唯一主题;我们必须记住,没有耶稣的任何道理,都不是福音。
(2)10:45 耶稣来是为舍命作赎价;若不是为福音,不会来做人。
耶稣来,不是要受人服侍,而是要服侍人;虽然服侍人是美好的道德品质,但却还不是耶稣来的真正目的;他真正的目的是要来舍命作多人的赎价,是为了福音才降生为人的。这也正是马可福音的特色,不在详细介绍耶稣在世为人的情形,而是通过他来做人的情形,指出他作成救赎大工的结果。
(3)1:15 人悔改相信,就是要相信这福音所教导的内容。
当施洗约翰开始出来传道时,向百姓发出呼召“天国近了,你们应当悔改。”太3:2耶稣在出来传道时,也提出同样的呼召“你们应当悔改,”但马可福音在后面特别加上“信福音”,这是圣经里第一次提到“福音”。显然耶稣讲的悔改,和约翰的意思不同。耶稣讲的悔改,乃是信福音,就是接受耶稣要作成,为罪人替死代赎的救恩。约1:12这是耶稣一生要作成的大工,也是我们今天传扬福音的内容;同样的“你们应当悔改”,从约翰到耶稣,它的意义也从律法提高到救恩的层面。
(4)3:11-12 耶稣在世目的是要作成福音,传扬福音,不是为自己扬名。
传记的目的,是要读者认识这个人,为这个人扬名。但耶稣却禁止污鬼把他显露出来,因为耶稣降生为人的目的,不是要显露自己,让人认识他;而是要救人脱离魔鬼的辖制,使人认识福音,接受福音。所以他为人赶鬼,却不要鬼介绍他;如果耶稣要人认识他,他不需要降生为人,在天上就能向人显露自己;但要人得到福音,却必须亲自降生为人,替死赎罪,作成救恩。
(5)8:35 耶稣两次把自己和福音并提,表明他和福音是不可分的。
在另三卷福音书里,也有提到要门徒甘心为主背十架;惟有在马可福音,更加上“为福音”的缘故,把自己和福音并提,而且还不只一次。可10:29今天我们愿意为主撇下一切,甘心为主舍命舍己,这样的心志是蒙主悦纳的;但“为主”具体指什么呢?主是全能的,并不需要我们“为他”作什么;马可福音把“为主”具体化,为耶稣,就是为福音;爱他,就是要传福音;耶稣和福音是不可分的,他就是福音。
(6)14:9 在耶稣心目中,有一个‘这福音’,是他人生的中心主题。
耶稣不但在门徒面前,充分肯定马利亚用香膏膏他,而且还告诫他们,“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,也要述说这女人所作的,以为记念。”耶稣在这里两次用定冠词“这”,不是偶然的。在耶稣心目中,有一个特指的女人,是要我们大家都效法的,就是伯大尼的马利亚;也有一个特指的“福音”,是我们必须传扬的,这福音就是耶稣人生的中心主题和目标。
3)路加福音:是为福音而来的一生。
不在一生的过程——留载史册,乃在一生的成效——作成福音。
在四卷福音书中,路加福音对耶稣的一生,记载得最全面;不但有他降生的详细过程,也有关于他童年的事迹。所以教会中有人把路加福音,说成是耶稣生平或耶稣传。但路加福音却告诉我们,虽然耶稣是来作人,有完美人生;但这一人生的目标,乃是为福音而来的。
(1)2:29-30 看到耶稣,不是看到一个伟人;而是看到神的救恩(福音)。
圣灵启示西面,在他未死之前,必能见到主所立的基督。当西面在圣殿见到刚生下的耶稣时,他不是说我已经看到了这位伟大人物,甚至不是说,我已经见到主所立的基督,而是说“看见你的救恩。”他知道耶稣就是基督,基督就是救恩;见到耶稣,就是见到神的救恩,也就是见到福音的希望。
(2)11:20 耶稣所行一切,是要表明“神的国(福音)临到你们了。”
法利赛人说耶稣是靠着鬼王赶鬼,想以此贬低耶稣;耶稣回答时只是指出,这是“神的国临到你们了。”他医病赶鬼,并不是要表现自己有能力,想使人钦佩,而是要见证神国的来到,也就是神救人的福音临到世人。耶稣真正的目的,不是解救人今生的病痛,这只是短暂的,今生的;耶稣更注重的,是人因得医治,见到神迹而来寻求神的拯救,接受福音。所以他告诉百姓,这是“神的国(救恩的福音)临到你们了。”
(3)11:27-28 如果注重耶稣生平,怀他胎乳养他的确实了不起,但耶稣知道福音是 更重要的,所以听神之道而遵行的人才真有福。
当时在百姓中,有一个女人大声说,生养你的有福了;她是羡慕作他父母的好福气,生出这么优秀的儿子。如果我们注重耶稣的生平,作他父母的,确实很风光;耶稣也没有否定那女人的说法。事实上当天使去见马利亚的时候,就是称呼她“蒙大恩(有福)的女子”。路1:28但这只是人间肉身的关系;耶稣知道更重要的,是由福音带来的属灵生命关系,所以说,“不如听神之道而遵守的人有福。”
天主教跟那个女人是一样想法,他们无视耶稣是怎样回答这问题,把马利亚抬高到离谱的地位。马利亚能作耶稣肉身的母亲,确实是有福;但按照耶稣这里的回答,当她接受福音后,她得到更大的福。她和耶稣的关系,也从肉身母亲,提升到基督新妇,神的儿女,这是更亲密永远的生命关系。徒1:14
(4)12:50 耶稣时刻不忘他有‘当受的洗’,是他一生为人的主题方向。
耶稣在世的时候,时刻记住自己有当受的洗,是他人生必须有的关键经历,也就是他降生为人的目的;这洗的具体事实,就是钉十字架,也就是福音。
(5)19:41-44 拒绝耶稣就是拒绝神的眷顾(福音),不只是冤屈一个好人,杀害一
个无辜的人。
耶稣在被卖之前,面对耶路撒冷哀哭,预言的内容,一般认为是指公元七十年时,耶路撒冷被毁,大批犹太人被杀,被抛散在万民中,这一历史事件;这是神对犹太人出卖耶稣,钉死耶稣的惩罚。但更可能是耶稣想到救恩作成,律法时代将要过去,而有的伤感。在神的计划里,律法原是为眷顾以色列民而立的,但他们却拒绝神眷顾他们的最后机会,把他打发来的儿子也杀了。太21:37当耶稣想到以色列民将因此如枝子被折下来,罗11:20他没有责备他们冤屈一个好人,杀害一个无辜的人;而是为他们悲伤,因为他们杀害耶稣,就是拒绝神的眷顾,也就是拒绝神要给他们的福音。
(6)24:17 门徒只看到耶稣人生的结局,落到悲剧收场。耶稣要他们明白,他一生的
经历都应验了先知有关救恩的预言,显示福音的众望所归。
门徒看到的,是耶稣已经死了、他的人生已经完了;但就福音来说,这却是救恩的成全,福音传播的开始。耶稣要两个门徒留意先知预言在他身上的应验,也就是要他们从看耶稣的生平,改为看福音的进程。按生平看,耶稣被钉死,人生已经画上句号;但按福音看,这些经历正应验了先知的预言,救恩作成,福音传播的新约时代开始了。当门徒从福音来认识耶稣的人生时,也就从沮丧的光景里出来了。
4)约翰福音:使人得生命的福音。
福音是向我们指出从耶稣得生命的路,有耶稣就有生命。
律法的关键是在遵行规条,福音的关键是在生命改变;这两者的过渡,就是约翰福音要告诉我们的关键信息。不论新约还是旧约,神的是非爱憎标准是不改变的,神对人的最终要求也是不改变的;神在新约里,不但没有降低要求的标准,还可能是更高,从外在表现,提高到内心真情。那么为何人在旧约里作不到,在新约里却有可能呢?最重要的不同,就是因为人的生命改变了。
约翰福音告诉我们,耶稣不是来作师傅,教导人遵行律法规条;他是来改变人生命,使人重生,活出属天新样式。约翰在总结他所写约翰福音内容的时候,也特别指明,他写书的目的,就是叫人到主那里得生命。约20:31
在约翰福音里,提到的神迹不多,但在介绍每个神迹过程后,都进一步指出耶稣这样行神迹的原因,几乎都反映出要人得生命的目的。如耶稣用五饼二鱼给五千人吃饱,这一神迹是四福音都有记载的,但惟有约翰福音在叙述了事情经过后,用更多篇幅指出了耶稣行这一神迹的真正用意,是要赐生命的粮给他们吃,福音的真正目的,就是要赐人生命。约6:35
(1)20:31 我们信耶稣得到的乃是生命,永远的生命。这生命就是耶稣自己。
约翰在为所写的福音作总结时,特别指出他写的目的,不是介绍耶稣的生平,为自己老师树碑立传;而是为叫人得生命,就是永远的生命。我们在传福音时,常说“信耶稣,得永生。”有些弟兄姊妹把“永生”看作是外加给我们的一种权利,就如得一张进天国的门票,只要保住票子,进天国就有保障。但将来我们进天国不是凭票入门,生命才是进天国的关键。
圣经里的“永生”,原文是两个字,“永远的生命”。约3:36我们所得的生命,是永远的生命,因为有主耶稣基督,作我们的生命。西3:4因此我们所得的,不但是永远的,更是荣耀的;作神儿女的生命,这才是福音的全部内容。
(2)5:26 耶稣在自己有生命(不是被造),所以他有权、也能够给人生命。
惟有耶稣是神,是独一的创造者,在自己有生命;因此他才能赐生命给我们。约翰福音既是要告诉我们,耶稣来是要作成福音,使我们得生命;所以一开始就介绍耶稣的来历,“他就是神。”约1:1因为只有神才有权,也能够给人生命。
(3)6:33 耶稣降生为人的目的,就是要赐生命给世界(所有的人)。
耶稣自己说,他就是生命的粮,他降生为人的目的,就是要给人生命。这处经文说,“要赐生命给世界;”不是指这物质世界,而是指全世界的人。耶稣愿意拯救所有的人,但却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接受他的拯救。将来得不到救恩的人,不是神不爱他们,不是主不愿意救他们,乃是因为他们拒绝神的拯救,拒绝接受福音。约1:11
(4)3:16 神为我们定下得生命的途径是‘信他’,也就是接受他作救主。
有人以为神只爱信他的人,但这处经文“神爱世人”在先,然后才是“信他的不至灭亡,反得永生”。为什么不信的人,虽然神也爱他,他却得不到神的拯救呢?原因就是“信”是神所定下人接受神爱的方法。约1:12“信”是人间最公平的方法,人人都同样作得到,不受年龄性别,文化程度,智力才干不同的限制。不但如此,“信”也是必须发自内心,无法模仿的;一切方法可以学,一切表现可以模仿,惟有“信”,不论是模仿的,学来的,都不是真的信,因为不是出于内心,没有真正的悔改。
(5)3:4-6 得生命的具体过程就是重生,也就是要从水和圣灵而生。
我们信主后,得到的不是进天国的门票,而是生命;就如耶稣告诉尼哥底母的,“你必须重生。”重生就是重得生命,从圣灵和水而生。从圣灵而生,是指接受圣灵,让圣灵进到我们里面。圣经说,“他既来了,就要叫我们为罪、为义、为审判,自己责备自己。”约16:8圣灵在我们里面的工作,总是从为罪自责开始的;这是我们得重生必定首先有的经历。
至于从水而生,有人以为是指受洗礼,但洗礼的用意,不是叫人得重生,而是表明与主同埋葬、同复活的经历。罗6:4圣经有把水比作神的道,弗5:26彼得在论到重生时,也指出重生是“借着神活泼常存的道。”彼前1:23道就是神的话,福音的内容。事实上,我们每个人信主得重生,都是因为听了神的道,明白了福音,才接受耶稣为救主的。
所以重生总不外乎这两方面的经历,水和圣灵;我们从圣经的教导,明白福音的内容,又因圣灵的工作,接受福音的内容,承认自己是罪人,向主悔改,接受耶稣为救主。
(6)10:10 这生命更有成长丰盛的过程。
因为我们得的是生命,既是生命,就有成长,丰盛,老练的过程。我们得重生,得生命,是一下子的;但我们生命成长和丰盛,则是一生年日的追求。这既是圣灵奇妙的作为,也需要我们有配合的地方。生命成长需要有生命的粮,就是按时读神的话;约6:63另一方面也需要经历各种患难的磨练。约16:33总的来说,就是需要有福音的信息,也需要有福音的经历。
可见这福音跟我们的关系,并不只是在我们信耶稣,接受救恩的时候;福音是我们一生的需要,从我们得生命,到我们生命成长,直到见主面的日子。
3、从耶稣基督的“家谱”认识主。
一般当我们提到耶稣的家谱,都会想到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里的记载;如果我们从耶稣的“来历”来查考,马可福音和约翰福音也有提及,但不是从他做人的角度,而是从“他就是神”的角度。耶稣降生为人,有完全的“做人”记录,同时他也仍然是完全的神,他一直就是神;他从天降下,但仍旧在天。约3:13这是神的奥秘,要我们相信,不是要我们解释的。
1)太1:1 他是亚伯拉罕的后裔(以色列人),大卫的子孙(生来的君王)。
马太福音一开始,就记载耶稣的家谱,这位要来作成福音大工的,是怎样一位人物。他是亚伯拉罕的后裔,大卫的子孙;表明他是以色列人,而且也是生来的君王。这是应验了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,“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(单数)得福。”创22:18以色列民以为他们所仰望的弥赛亚,只是他们以色列国的王,只跟他们有关;但神的安排,这位弥赛亚乃是跟万国有关的万王之王。
中国人在论到家谱时,也喜欢用另一个表达:血统;我们必须记得,耶稣的家谱,反映他做人的来历,跟“血统”不同。不但耶稣和约瑟没有血统关系,就是和马利亚,也最好避免讲血统,以免讲错。这是“大哉,敬虔的奥秘!”提前3:16是超出我们理性能理解范围的。
2)可1:1 他是神的儿子,是基督。
马可福音里,没有提到耶稣“人”的家谱,但如果从耶稣的来历看,则马可福音也有提到;不过不是从耶稣的人性,而是从耶稣的神性。马可福音一开头就介绍耶稣是“神的儿子”,指出耶稣完全的神性。但这位神却来作人,目的不是他喜欢要作人,而是要来为罪人作成福音大工。这正是告诉我们,耶稣成为“神人二性”,全是为了福音的缘故。
3)路3:23 依人看来,他是亚当的“后裔”,是人类中的一员。
路加福音记载耶稣的家谱,一直追溯到亚当;家谱开头说“依人看来”,强调耶稣做人的来历,也是指耶稣的拿撒勒邻里的看法。另外,我们中文翻译的“儿子”,用“后裔”应当更符合原文意思;原文“儿子”和“后裔”是同一个字。这一家谱是以耶稣为主角,所有家谱里提到的人名,都是指耶稣和他们的关系,指出他是哪些人的后裔。家谱一直追溯到亚当,是要肯定耶稣是完全的人,是人类中的一员。
正确的翻译,应当是“按人看来,他是约瑟的后裔、希里的后裔、玛塔的后裔……亚当的后裔、神的后裔(儿子)。”按照拿撒勒邻里看来,耶稣是约瑟的后裔、希里的后裔;希里是马利亚的父亲,约瑟是他的女婿。拿撒勒是马利亚的家乡,路1:26约瑟的家乡是在伯利恒,路2:3-5他父亲应当是雅各。太1:16
这段家谱也不是说亚当是神的儿子,乃是说“耶稣是……亚当的后裔,神的后裔(儿子)。”路3:38指出耶稣和神的关系。
4)约1:1 他就是神。
约翰福音则又从耶稣的神性,指出他的“来历”。太初有道,道就是神。引述出耶稣就是三一真神的圣子,他就是神。因为他是神,才能赐人生命,使人因接受福音而信他,得生命。
二. 福音书内容反映从律法到恩典的过渡。
我们前面讲到马太福音时,已有提到它从律法到救恩的过渡特性;其实四福音都具有这一特性,耶稣在世时的这些年日,就是这一过渡阶段。按照四福音的时代背景,应当还在旧约时代,律法之下,新约时代是要到耶稣受死、复活以后才开始的;但圣经却把四福音放在新约全书,为什么四福音不是放在旧约全书呢?
当然四福音毫无疑问是应当放在新约全书的;从内容看,它具有律法和恩典双重性质,它的时代背景是律法时代,但它内容反映的信息,却是恩典时代的福音。我把这称作过渡阶段,而且方向是从律法向恩典过渡,所以把四福音归在新约内,是完全正确的。
在位置上,圣经把四福音放在旧约全书结束后,新约全书的开头,也是十分恰当的安排,起到从旧约到新约承前启后的作用;而它内容的福音信息,则起到了从律法到救恩过渡转换的作用。
当耶稣在世传道时,总是以律法的题目,作救恩的解释;站在旧约的地位,作新约的工作;他虽降生在律法时代,却不是为律法而来,乃是为另立新约。当时这方面的内容,都还属于神隐藏的奥秘,不能明说;所以耶稣传道时,总是用比喻作教导。约16:25
正确掌握四福音这一过渡特性,是我们明白四福音的关键。
1、加4:4 耶稣生在律法以下,但却是为另立新约而来。
耶稣是生在律法以下;但却不是为维护律法来的;在他被卖的那夜,他明确指出自己降生为人的目的,是要以自己的血,另立新约。路22:20他在世时所讲的比喻和教导,给人的感觉,似乎是律法的味道,实际却显示恩典的信息;就如耶稣自己说,他来不是为修补旧衣服;太9:16他为我们预备的这块新布,是要作全新白衣的。启19:8
1)太5:17 耶稣降生不是来传律法规条,但也不是废掉,而是成全(达到律法目的)。
有些弟兄姊妹认为新、旧约没有分别,都是反映神的爱;结果就是律法和恩典没有区别,都一样。持这样观点的弟兄姊妹,是只注意到神的本性和对人最终要求是不变的,却忽略了神的“救法”和人的责任感,在新约和旧约是不同的。罗3:21-22有些人则又走到另一极端,以为律法是可咒诅的,今天我们在新约底下,一切全有恩典担当,不靠律法,也不要行为;结果就是放纵自己,没有悔改的见证和表现。
耶稣指出了对这两约平衡全面的认识,律法是从神来的,是好的,问题是人用得不合宜。提前1:8既然律法是从神来的,所以是不能废掉的;废掉的只是律法的规条,也就是人在律法下的责任。废掉的原因,也不是规条不好,而是人不负责任。罗8:3至于神对人的目的要求“达到神的义”,不论在新约旧约,都是不改变的,是只能成全,不能废掉的。这一要求,旧约没有达到目的;才由耶稣来另立新约,最终成全了神的这一目的,使人得到了神的义。罗9:30-31所以耶稣说,他来不是要废掉律法,而是要成全。
2)路 9:45 耶稣要讲的救恩,在当时还属隐藏的奥秘,不能明说,所以只能用比喻作教导。
基督的救赎,是神在创世之前,早就知道的。彼前1:20意思就是神在创世之前,为人定下的救法,就是这基督救赎的福音;并不是因为律法达不到目的,才后来作出的替代办法。虽然从亚当犯罪后,人类经过漫长岁月,才来到基督救赎的恩典时代;这其间还包括一千多年的律法时代;神的心目中,却只有因信称义的基督救赎,才是对人有实际功效的救法。那么为什么这基督的救赎不早点临到人间呢?圣经告诉我们,所有其它的救法,如律法的教导,都只是为要塞住各人的口,神早知对人是行不通的。罗3:19
因此,在基督救赎的福音作成之前,它的具体内容必须向人隐藏,圣经称为隐藏的奥秘;否则人不会认真对待此前的各种救法。人对这奥秘只能从预言预表,在“信”中渴慕寻求。来11:39当耶稣在世时,仍然是在“旧约时代”,所以也只能用比喻,把救恩的信息,含蓄地发明出来。太13:34-35 这奥秘必须在耶稣钉死十架,作成救恩,具体进入新约时代,才由真理的圣灵,向我们解开显明。约16:13
3)太13:35 耶稣是身在旧约,心在新约,站在旧约,作新约的工作,用律法的题目,通过比喻传讲救恩的信息。
因此我们从四福音可以看到耶稣的表现,是身在旧约,心在新约,脚站在旧约,手伸入新约,讲律法的题目,作救恩的解释,在律法的框架里,放进救恩的信息。
最明显的例子,是马太福音第五章的“登山宝训”。太5:21-48耶稣讲的题目是律法诫命,但讲的内容却和以色列人传统对律法的理解不同。有些弟兄姊妹把这段教导,看作是“天国宪章”,意思只有在天国才作得到;今天我们连律法的要求都遵行不了,如果要按照耶稣这里的要求,是更没有可能了。
如果我们按照“律法的题目,新约的教导”这样的过渡特性来看,就不难理解了。耶稣的解释,和律法传统的要求,最大的不同,是律法只管人外在的行为,你不杀人,不姦淫,就没有犯诫命;但新约对信主之人的要求,是按照我们内心改变了的生命。如果我们是真心悔改、恨恶罪恶,我们改变的生命,是必然不愿意恨人,动淫念的。
至于我们靠自己作不到,难免会失败,这也是事实;但我们可以奉主的名,随时到神施恩座前求赦免。只要我们能承认自己的失败,也就有得胜的可能。罗7:24-25这正是福音的内容,今天我们在恩典时代,能得称义,不是因为神降低要求,或没有要求,事实上神的要求不但没有降低,反而更高;但我们和“在律法下”已有根本不同,今天我们不但有圣灵作保惠师,随时提醒我们,加我们力量;而且我们的生命也已经改变,有愿意顺从神律的心意;我们更有耶稣为我们开的那条又新又活路,可以随时来到神前求赦免。来10:19-20
2. 把律法下人从单纯关注地上今生,转向天上来生。
律法和恩典时代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,就是新约要我们盼望的,是将来天上的赏赐;而律法下一切祝福和咒诅,都在今生的范围,跟物质生活有关。当摩西带领以色列民出埃及,领受律法的时候,神向他们宣告祝福和咒诅的内容,都是和他们在世时的生活条件,国家兴衰情况有关。我们从申命记二十八章,可以看到具体内容。
四福音耶稣的教导,是从“论福”开始的。太5:1-12人都指望从神得福,但耶稣首先指出,真正的福不应是今生的,物质的,而是“因为他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。”以色列民习惯在论到福的时候,想到的就是今生亨通,国家复兴,子孙兴旺;但耶稣指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,在基督里,神所赐的福不再是今生的“出也蒙福,入也蒙福”,而是“将来天上的赏赐。”今生很可能为信主的缘故,还需要准备付代价,被看作是世界上的污秽,万物中的渣滓。林前4:11-13到了新约,祝福的具体内容不同,人从神得的责任也不同了。
如果今天在我们中间,仍有人信主是为今生蒙福,在衡量从主得福时,想到的仍是物质内容;那么我们应当从四福音对以色列民的教导得到提醒,赶快从类似的认识误区里出来。
下面我们就看几个实际的例子。
1)太3:2 天国近了,一个划时代的宣告;不是等一个人的来到,而是一个国将要从天来到。
以色列民从亡国以后,就一直盼望弥赛亚来到,使所亡的以色列国得到复兴。施洗约翰出来传道时,第一个信息就是“天国近了”;原文天国是两个字,“从天而来的国”。长期来以色列民指望弥赛亚来到,一直从“人间”去找;他们的眼睛,总是向周围看,在世人中找。约翰的宣告,是叫他们把眼睛转向上面,仰望“从天而来”的国,而不是从周围环境中,找一个可以救他们的人。
当时不但这些以色列民不明白约翰这一宣告的真正用意,连约翰自己,对此也只有模糊的概念;所以他在监里时,打发门徒去问耶稣,他究竟是不是这位“众望所归”的弥赛亚。太11:2-3今天我们就应当清楚明白了,这正是新约和旧约不同的关键。我们的指望,不再是看周围,今生物质的福;而是向上仰望,是在天上,将来国度里的福。
2)太6:10 弥赛亚不是来复兴以色列这个世上原已有的国家,而是从天上带来一个全新的,不属这世界的国。
当耶稣教导门徒祷告,说到“愿你的国降临”时,门徒心中都一定在想,大概以色列国快复兴了吧。徒1:6但今天福音的奥秘解开了,我们知道不是这样,耶稣要我们祷告中指望的,是那基督国度的降临。弥赛亚确实要来,而且已经来了;但不是门徒和犹太人向往的那样,让已经亡国的以色列复国。弥赛亚来的事实,是要带来一个不属这世界的国度,而且是从天而降的。这对当时犹太人来说,是一个前所未闻的内容;但这却是四福音内容的关键,是关乎新约的信息,也是今天我们等候的内容。
有些弟兄姊妹以为,主祷文是耶稣在律法下对门徒的教导,对我们今天祷告,已经不再适用。其实耶稣教导的主祷文内容,乃是我们今天祷告最好的典范;耶稣当时教导门徒祷告,是完全按照新约的要求和责任的。
3)太4:17 把悔改和天国近了联系起来,因为天国的来到,也带来天上的审判。
在犹太人想象中,“天国”近了,表明以色列快要复兴了,应当是叫大家准备庆祝高兴,怎么却叫人“应当悔改”呢?这是“天国来到”要提醒我们的另一重要信息,因为天国的来到,是和神审判同来;所以人应当赶快悔改,预备迎见神的审判。对犹太人来说,这又是他们想象之外的事情。
每个以色列人都盼望国家复兴,但从来没有想过,国家复兴了,自己竟会无份。在他们看来,他们是亚伯拉罕的子孙,是不可能无分的,这跟悔不悔改没有关系。当耶稣有一次叫百姓接受真理时,他们也是很自信地回答,“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。”约8:33表明他们以为,只要自己是以色列人就够了,没有什么“接受真理”的需要。
如果这国度是指地上的以色列国,那么确实不管你好坏,只要是亚伯拉罕的子孙,是以色列的血统,就不可能被排除在外。但在神的计划里,将来复兴的以色列国,只是这从天而降,千年国度里的一部分;这一国度的来到,是和神的审判同来,所以即使是生来的以色列人,也同样需要经过悔改才能进入。亚12:10
“天国近了,你们应当悔改。”这简单的一句话,把人今生的表现,和来生的审判,直接联系起来,也把人从“今世报应”的认识,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,从此人应当时时想到的,不再是报应,乃是将来的审判。
在一首诗歌里,有这样一句话:“我今每日举目细望,审判台前亮光。”实在是一个很好的提醒。这方面的内容,我们在下一点还将作进一步查考。
3. 把律法下人局限于今生祸福报应的认识,和来生审判联系起来。
律法下神对以色列民的教导,不论是祸是福,都局限在今生范围,就是通俗理解的“报应”。但到了新约,我们关注的祝福和恩典,就不再是今生的亨通,而是将来的赏赐。既然有赏赐,当然也有惩罚,这就是天国的来到,审判也随之而来的原因;把人今生的表现,和来生神的审判,直接联系起来。我们信徒虽然不必再担心得救的问题,但在基督台前交账的时候,仍有可能“象从火里经过的一样。”林前3:15
1)利26:3-4、14-16 律法下神应许的祝福和惩罚,都在今生今世的范围。
以色列民出了埃及,神带领他们首先就是到西乃山领受律法,让他们知道作神的子民,应当怎样行。我们从刚才念的这几节经文,可知神是赏罚分明的;不过内容都局限在今生的范围,关系到自己未来的年日,子孙后代的祸福,民族国家的兴亡。
2)王上2:6、9 大卫认为如果示每死了,就逃脱惩罚;对来生审判只有淡漠的观念。
即使象大卫这样对神有认识的人,在他的观念里,也是把神的祝福和惩罚,局限在今生范围。在他临终交代所罗门的事情里,特别提到约押和示每这两个人,不要让他们寿终正寝;否则给他们逃过今生的报应,就太便宜他们了。
如果同样的冤屈,今天发生在我们身上,我们就不应象大卫那样耿耿于怀;我们想到的是,将来在神前,一切都要显露出来,神必会作出公义的审断。太12:36
3)太22:23 撒都该人不是无神论者,他们不信复活,意思是人死后到另一个世界,作另一次人生,和今生所犯的罪无关,所以可以放纵肉体,不会影响来生。
当我年青的时候,读到这里,总感困惑不解,撒都该人不都是以色列中的祭司吗,怎么会不信复活?其实在原文论到复活,有几个不同的字,这里撒都该人不信的,是不信“复活的道理”;不是认为人死了就完了,没有来世。他们的意思,人死只是灵魂不死,到另一个世界,一切都将从头开始;人的肉身主宰今生,所以死后今生也就结束。
这一观点的关键是“没有将来审判”,这是律法报应观念很可能得出的结果,今生的事,都局限在今生报应,如果逃过了,来生就可以从头开始;因此也造成这些撒都该人,都是放纵肉体情欲,贪爱世俗享受的;因为死后没有审判的问题。
但耶稣清楚指出,叫人活着的乃是灵,不是肉身。约6:63人肉身死,他的灵在进入来生前,是要经过审判的,这就是“复活的道理”。人有复活,他今生所作的,必须经过审判;但今生的生活内容,却并不继续,因为复活是经过生命改变,进入和今生完全不同,更高的永世境界,在那里不存在嫁娶问题。
今天在教会里,这类错谬观念,仍然在一些弟兄姊妹中有所泛滥;有的认为信了耶稣,犯罪不要紧,将来我们只是灵魂得救,犯罪的是肉身,所以不受影响;也有人宣扬靠恩犯罪的谬论,妄称犯罪越多,得到主赦罪的恩典也越多,既然已经得到主的赦免,将来就不存在受神审判的问题。象这类片面荒谬的道理,其实都和撒都该人一样,对“复活”之道,存错误片面的理解。
不论这些人怎样花言巧语,为自己犯罪辩解,他们的想法,反映出喜欢犯罪的心态,而且自以为找到了不怕犯罪的保险箱。但圣经清楚指出,赦罪是从痛恨己罪,为罪自责开始的;所以一个喜欢犯罪的人,根本就还没有真正悔改得救,他们以为的“保险箱”,只是自欺欺人,掩耳盗铃而已。弟兄姊妹千万不要被这类似是而非的谬论所迷惑;以免将来到神审判台前,后悔莫及。
4)太5:22 即使一句骂人的话,在公会审断之外,还有神最后严厉的审判。
这也是我年青时,感到困惑的一处经文;同样是骂人的话,为什么会带来如此不同的结果?是不是我们骂人,只要骂拉加,就问题不大,不过受公会的审断,大不了被鞭打几下;但骂“魔利”后果就严重了。其实耶稣的意思,骂拉加和魔利,都是骂人,是一回事;但即使象骂人这样小事,也会造成今生被拉到公会前,和来生在神前受审判,经过两次惩罚。而神的审判,是包括“地狱的火”刑罚的。
这一道理,在旧约是不明显的,因为一切都在今生报应里得到了断,在公会前得到审断。但在新约里,将来神要审判的警告,就渐渐显明出来,而且这才是更严重,不可忽略的。今天我们的一言一行,既会造成世上正反不同的结果,也同时带来在天上不同材料的建造效果;而这天上的建造,将来还要经过火的试验。林前3:12-13
那十字架上悔改的强盗,对此倒是很有认识的;他没有求耶稣救他从十字架上下来,但求耶稣得国降临的时候记念他。路23:42强盗知道,他被钉在十字架上,是人前受惩罚,属公会的审断,按他所行的,是该当的;但他所作的这些事情还远没有完,将来还得在神前受审判,那将是地狱火的惩罚,永远灭亡的结局,才是真正严重可怕的。所以他求耶稣得国降临的时候,也就是主再来施行审判的时候记念他,免去地狱火的惩罚。
这也是我们今天悔改信主,求主作成在我们身上,救恩的实际内容。耶稣担当我们的罪,是在神前的审判;至于人前的责任,如果耶稣使我们能免去,那是主特别的怜悯。大多情形下,罪在人间的后果,还是要我们自己负的;这罪恶的果子,还是要我们自己吃的。明白了这个道理,我们就懂得,犯罪即使能得主的赦免,但跟自己仍然要吃罪恶果子相比,这暂时的罪中之乐,实在是太不值得了。
4. 把律法下人狭隘的弥赛亚观念,扩展为是关乎万民的。
以色列民以为,惟有他们是亚伯拉罕的子孙,弥赛亚是他们的拯救者,只和他们有关;所以自己再坏,只要是以色列人,就没有关系,神拿我没有办法;而外邦人再好也没有用,因为在所应许的诸约上,是局外人,是没有指望的。弗2:12他们这样的想法,在律法下还勉强说得通;但在神真正的救赎计划里,就大错特错,完全被误导了。
圣经告诉我们,基督是神在创世之前就预先知道的。彼前1:20教会也是在创立世界之前,就在基督里被神拣选的。弗1:4所以当耶稣降生的时候,天使向牧羊人报信,这大喜的信息,不是关乎犹太人,而是关乎万民的。路2:10我们从四福音的内容,可以看到耶稣确实是弥赛亚,但却不是只属犹太人的,这弥赛亚是万人的救主,是万王之王。
有一种说法,因为以色列民拒绝神的拯救,才使外邦人被选上;罗11:11这样的理解,从时间的安排看,是对的;但在神的永远计划里,却并不是如此。外邦人得救是早在神计划之中的;保罗也指出这救恩是神的智慧,只是先临到犹太人,后是希利尼人。罗1:16( “希利尼人”是指希腊文化下的人,是当时对外邦人的泛称,不是“希腊人”。)这只是次序问题,神希望借外邦人后得救恩,激励以色列民发愤归回;并不是神在以色列人和外邦人中,救了这个,就不能救那个,神的心意是使两下归为一体,都与神和好。弗2:16
四福音的内容,就是要把以色列民这样片面的观念,扭转过来。
1) 太11:2-3 等弥赛亚来了,以色列就要复国强盛,不再受罗马统治;施洗约翰以为他也就可以光荣体面地出狱。
当时不只是以色列民存有这样自大错误的观念,连作耶稣先锋的约翰,都是这样认为的;耶稣是弥赛亚,是要来复兴以色列的。现在他被捕,先锋的工作结束,应当是耶稣工作的时候了;所以他指望耶稣快快打败罗马人,使以色列复国,他就可以光荣体面地从监牢里出来。可是他这样一等再等,却什么也没有发生;才使他困惑不解,打发门徒来问耶稣。可见连施洗约翰对弥赛亚的观念,也超脱不了犹太人传统的认识。
就连跟了耶稣三年,看到耶稣从死里复活的门徒,一时对这样根深蒂固的观念,也扭转不过来;在耶稣升天前问他,“你复兴以色列国,就在这时候吗?”当时耶稣给门徒一个最好的回答,就是“努力去传福音吧!”徒1:6-8
2)约6:15 以色列人向往的复国,就是国家得到从天上来的帮助而强大,统领天下。
以色列民从亡国以后,就一直在等候弥赛亚的来到;在他们想象中,这位要来的弥赛亚,一定有天大的本事,能把欺压统治他们的国家打败,建立起强大的以色列国,使他们可以扬眉吐气。因此他们只要看到有人表现出超然的本领,就以为是弥赛亚来了,群起拥戴他为王,寻求民族独立。当耶稣以五饼二鱼给五千人吃饱后,他们自然就认为,他是最合适来作弥赛亚了。
但实际上神应许的弥赛亚,是有完全不同的目标和道路;不但这弥赛亚是关乎万民的,而且也是需要先经过死的,因为这位弥赛亚首先要作的,不是改变政治现状,而是改变罪的现状,解决人罪的问题。四福音显示出来的这位耶稣,正是这样的一位弥赛亚,他经过死作成的福音,就是为要解决人的罪。
3)约8:33 以色列人自以为是亚伯拉罕子孙,应该自由强盛,好象是神按应许欠他们的。
当耶利米指出犹大亡国已不可免时;犹大人中能接受这样责备的,寥寥无几。没有人为自己所犯的罪自责,都以为只要是亚伯拉罕的子孙,又有大卫后裔作王,有了这双重保障,即使他们不好,神也拿他们没办法,不能使他们亡国。结果真的亡国了,几百年下来,他们仍然没有吸取教训,在耶稣教导面前,仍然是这样自恃,以为是亚伯拉罕的子孙,不需要悔改,不必接受真理;神必须按应许打发弥赛亚来,给他们复国,这是神欠他们的。
4)太6:10 不是等弥赛亚来复兴这个国家,乃是等候另一个天上国度的来到。
但耶稣的教导,指出那要降临的国,是和以色列国不同的。他要我们在祷告时,心灵的眼睛不是向四周寻找,而是向天仰望;这是从天而来的国,不只不属这世界,而且权柄、荣耀也都是永远的。太6:13全地都在这一国度范围内,基督要在人间直接掌权。启11:15
5. 约翰是福音的先锋,他的宣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
我们已经从时代、国度、来世、弥赛亚等方面,对律法和恩典时代的不同作了比较。四福音的内容,反映了这两个时代的过渡关系;耶稣一生的言行,都是按着既定方针,在律法背景下,传递福音信息,作成救恩使命。
现在我们再来看施洗约翰,作为耶稣的先锋,他传道的内容也带有从律法到恩典过渡的性质。只是他不能象耶稣那样,对自己所传讲的内容,有充分的认识;他只是随着圣灵的感动,以含蓄的表达,宣告恩典的信息,作好先锋的工作,很多是他自己也并不清楚明白的。虽然如此,我们从他当时传道的内容,还是可以看出他在圣灵感动下,导向恩典的真理信息。
1)太3:9 自以为是亚伯拉罕子孙,其实是毒蛇的种类,不是真子孙。
犹太人在长期亡国惨痛遭遇下,唯一能得安慰盼望的信念,就是他们是亚伯拉罕的子孙;这一血缘关系,是连亡国都不可改变,不能动摇的。现在约翰竟说,连这一血缘关系都不是绝对可靠的,亚伯拉罕还能从别的途径得到子孙,这是他们完全无法想象的。
约翰这样的宣告,正是福音最基本的内容,因为凡以信为本的,就是亚伯拉罕的真子孙;但在初期教会,连彼得、巴拿巴都对这一认识有过保留。加2:11-13不管施洗约翰自己对这一奥秘,认识到什么程度;他确实作到了“耶稣先锋”的使命,指出了这一救恩根本的信息;想依赖和亚伯拉罕的肉身关系,并不能改变毒蛇种类的本质,也无法解决罪的问题。虽然他无法指出人得救的途径,但这样的宣告,已经作到了福音的前奏。
2)太3:7 只知道有今生眼前报应,不知有将来的忿怒,神要来审判。
虽然旧约先知在预言中,也有提到神的审判;但以色列民因律法中的祝福和咒诅,都在今生物质生活的范围,所以对将来神的审判,并不认真思考反省。约翰这里的宣告,不是讲今生的祸福报应,而是指出神必要审判;审判才是人最终的结局,悔改则是唯一能逃避神忿怒审判的途径。这正是新约救恩的真理内容,跟律法下的报应献祭不同。
耶稣在被卖之前,也对拒绝信他的以色列民,作过同样严厉的警告;就是今天也同样如此,凡拒绝耶稣所传的道,有一天将难逃神的审判。约12:48
3)太3:8 不是靠奉行律法的规条,而要有悔罪的具体表现。
约翰在指责百姓罪恶时,没有叫他们去圣殿献祭赎罪,而是叫他们要悔改,并且要有实际的悔改表现。虽然约翰当时所说的悔改,还停留在律法下的改过自新决心,但却已经超越了律法常规的献祭观念;他的责备,确实起到先锋作用,“为主预备合用的百姓。”路1:17当耶稣作成因信称义的救恩后,凡能有心接受约翰洗礼的人,必会前来寻求这认罪悔改的福音;就如当初以弗所那些信徒所行的。徒19:4
4)太3:11 从自我决志悔改的水洗,到接受圣灵与火的洗。
虽然约翰对福音的具体内容并不清楚,但他却知道自己先锋的地位,明白自己的洗礼并不是神真正的目的,只是以后耶稣用圣灵与火施洗的前奏;因此他清楚告诉那些前来接受他洗礼的百姓,他不过是用水施洗,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,必须受在他以后来的那位,更大能力的洗,就是圣灵与火的洗。
约翰说的圣灵与火的洗,究竟指什么,弟兄姊妹中有不同的理解和领受;有的把圣灵的洗,水的洗,火的洗,看作是信徒灵程中几个独立特定的经历和表现。但约翰当时提到圣灵与火的洗,是和他的悔改洗礼作比较的,所以应当是和“悔改”有关的内容,而且是能达到神目的要求的悔改。
今天我们悔改信主时,在圣灵工作下,经历为罪忧心如焚(火)的自责,恳求神的赦免;正反映出“圣灵与火”的工作,就是圣灵与火的洗。也就是耶稣说的,圣灵临到我们时,“就要叫我们为罪、为义、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。”约16:8
三. 耶稣传道脚踪留下今日事奉的原则。
如果四福音只是耶稣生平,那么耶稣一生的事迹,象其它传记一样,可以作我们行事为人的榜样。但四福音乃是告诉我们耶稣降生为人要作成的福音,所以耶稣留给我们的脚踪,就是福音的脚踪,事奉的脚踪,是我们今日事奉中当遵行的准则。
这方面的内容,在四福音里比比皆是;这里只选十个范例,作大家事奉时的提醒。
1. 路4:16-17 圣经是事奉神的唯一依据和出发点,而且也要按正意熟练运用。
耶稣出来传道,首先在自己家乡拿撒勒的会堂讲道;他讲的时候,是从念圣经开始的。这给我们留下了讲道的模式,我们讲道,就是要讲圣经,以圣经为出发点,为中心,为归依。很久以来,主内前辈讲道,都会先念圣经,点出要讲信息的主题和范围;通过对经文的讲解,达到造就、安慰、劝勉人的目的。林前14:3
不但如此,我们从四福音里耶稣传道时的情形,更可以看出他对圣经的熟练程度。不知弟兄姊妹有没有想过,耶稣是怎么能对圣经这么熟练的?有人以为他是神,所以天生就都明白了。这是忽略了耶稣是来做人,他的智慧和身量,和我们一样,是从婴孩渐渐长大的;路2:52他对圣经的熟练,是经过问道追求的。路2:46当时圣经都是由文士手抄,不是一般家庭能负担得起拥有的;耶稣从小唯一能读圣经的地方,就是会堂。他必定是天天去拿撒勒会堂读经,所以当耶稣站起来念完圣经时,在座的人都感到希奇,这不是那个从小就一直来看圣经,木匠约瑟的儿子吗?路4:22
耶稣在面对魔鬼试探时,每次都以圣经来识破他的诡计。就以在殿顶上那次为例,魔鬼想错用圣经来蒙骗耶稣,耶稣立刻就指出魔鬼错了,并且以一节更恰切的经文,讲出神的心意。路4:9-11说明耶稣不但对圣经熟悉,而且也正确理解,熟练运用。今天我们在作主圣工时,也同样不但要熟读圣经,而且也要能按着正意,熟练运用。提后2:15
现在有些弟兄姊妹讲道,认为先读经、再讲解的方法已经过时,太刻板了,应当打破传统。虽然圣经没有限定讲道的方法,但如果不是讲圣经,改为讲自己的理念,或世俗的“好道理”,即使间中点缀几处经文作引证,这样的方法也是圣经所禁止的;圣经要求我们是传基督为主,不是传自己。林后4:5如果我们只是引用圣经来见证自己的理念见解,这是本末倒置的作法,和耶稣留给我们的福音脚踪不同。
2. 路24:27 凡律法和先知的一切教导,都是指向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。
耶稣在以马忤斯路上,向那两个门徒指出了明白圣经的方向,就是以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为中心。以色列人原以为,律法和先知的教导,都只是跟他们和以色列国有关,耶稣却告诉门徒,应当认识这些内容真正的目的,是指向他和他作成的福音,是关乎万民的。
今天我们看圣经也是如此,要能从中认识神为罪人所预备的福音信息;不但新约全书如此,旧约也是如此,我们要从它全部内容,找到见证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的信息。有弟兄姊妹以为圣经直接的内容,早已成为过去,我们现在能从中找出点滴有益的历史教训,就算是圣经对我们的全部作用了。这是把圣经当作一部人间著作,而不相信是神有目的的默示。提后3:16
3. 太16:16-19 承认耶稣是基督,是永生神的儿子,这是我们信仰的根基和磐石。
今日社会上自我中心思潮的泛滥,也反映到教会里,各人把信仰建立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,造成纷乱的信仰内容。都说是信耶稣的,却各有不同的信法,都在传耶稣,但耶稣的面貌却并不相同;有人把这种现象,美其名为“多姿多彩多元化”。如果是指社会文化,多元化确实可以带来丰富多彩的效果;但在论到信仰时,就不是如此了。
圣经告诉我们,信仰是建立在“一主、一信、一洗、一神”的根基上;是不能多元的。弗4:6保罗接下来更清楚指出,教会中工人的恩赐可以不同,目标却必须一致,都是“为要成全圣徒,各尽其职,建立基督的身体。”而且这“各尽其职”也不是各人想怎么尽职,就可以怎么尽,是有同一主题和方向的;就是教导众人“在真道上同归于一,认识神的儿子,得以长大成人,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。”弗4:12-13所以我们所传的道,必须“同归于一”,真道的内容必须同归于一;这同归于一是表现在“认识神儿子”的一致性,不能多元化。
今天如果这“同归于一”的要求,是以“人”为准,那么就一定会有争议,因为谁也不服谁;只有当我们都“同归于神”那里,才是真正的同归于一,信同一位神,依据同一本圣经。当彼得说,“你是基督,是永生神的儿子。”耶稣亲口肯定这是神指示他的,教会就是建造在“这磐石“上;意思就是,相信耶稣是基督,是永生神的儿子,这就是信仰唯一的磐石,教会合一的根基,真道上同归于一的实际内容。
4. 可7:6 不是要改变人的外在表现,而是来改变人心。
律法对人的要求,都是局限在人的外在表现;诫命可以限制人的表现,但却约束不到人的内心。耶稣的教导却不是这样,内心才是更重要的;所以当他和撒玛利亚妇人谈道的时候,清楚指出,神所要的,是人的心灵和诚实。约4:24
耶稣在“登山宝训”那段教导里,对诫命的解释,有些弟兄姊妹觉得要求太高太难,以为只有将来在天国里,才可能实现。太5:21-30其实耶稣乃是借律法诫命的题目,告诉我们新约恩典的福音,不是要改变人外在表现,乃是要改变人的内心,也就是改变人的生命;生命改变了,从里面发出来的,才不会污秽人。太15:11
虽然恩典时代是讲恩典,但和律法相比,它对我们的要求并没有降低,而是更高了;如果想靠自己努力,确实是更没有希望。幸而耶稣不是说,靠这样行才能得救。恩典时代的关键是接受恩典,生命改变;虽然会有失败,但却可以随时从主那里,得到够用的恩典;来4:15-16也随着生命的成长,走向得胜的呼召。
这就是我们传福音时的关键信息,福音不是为改变人的外在表现,停留在劝人为善的宗教教育;福音是要使人因信耶稣,生命得改变。求主让我们都作一个传生命之道的传道人。
5. 约12:47 不是要定罪作审判官,而是传福音寻找罪人。
在事奉中,还需要注意的,就是我们的使命是传扬福音,使人信主得救。我们应当指责人所作的罪恶行为,但不是作审判官,定人的罪;我们在教导时,应当多从正面引导人信主。连耶稣在世时,面对拒绝他的人,都说“我不审判他,我来本不是要审判世界,乃是要拯救世界。”我们在传福音的时候,就更当注意了。
耶稣明确告诫门徒“不要论断人。”太7:1原文“论断”和“审判”是同一个字;用在神,就是审判,用在我们,就变成论断。所以不要忘记,当我们想“审判”人的时候,我们就是在论断人。弟兄姊妹中有人喜欢问,这个人得救吗?不论所问的是圣经里的人物,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实例,除非圣经已有明确指出,都应当尽量避免作判断;应当按照圣经教导,指出怎样可以得救,怎样不能得救,不是谁得救,谁不得救。
6. 路10:29 不是等人来作邻舍,是去作人的邻舍。
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,是弟兄姊妹都熟悉的;但我们有没有注意,耶稣和律法师之间,有一个非常重要不同的表达。律法师问“谁是我的邻舍呢?”耶稣的回答却是“哪一个人是他的邻舍呢?” 路10:36这两个表达似乎意思相同,但实际上却反映出完全不同的心态。同样作邻舍,是可以有“他作我邻舍”和“我作他邻舍”之不同的。
律法师出于自我中心的思考,“谁是我的邻舍?”是等人来作我的邻舍;难怪他没有邻舍。耶稣则是以“邻舍”为中心的思考,不是等人来找我,而是前去寻找帮助人。正如他说的,“人子来,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。”路19:10
这正是今日我们传福音时,必须首先确立的重要心态;不是自我中心的思考安排,而是以福音事工的需要和方便为考虑的首要因素。我们在牧养羊群时,也是按羊群的需要按时分粮,不是按自己的兴趣和方便,要信徒来迁就。只有存“作人邻舍”的心志,才是跟着耶稣的福音脚踪行。
7. 太18:6 绊跌人是比杀人更严重的罪。
绊跌人造成的严重后果,和耶稣在另一处的教导,杀身体不如杀灵魂那么可怕,是一样意思。太10:28耶稣的意思,是强调绊跌人的不应该;用大磨石拴在人颈项上,丢在深海里,是万万不可行的,而把人绊跌,则是更不该行的。
这也是我们每个事奉神的人,必须牢记在心的传福音原则;我们不是在宣传一种知识理论,我们是传扬福音,告诉人改变生命的救恩。所以自己必须先有生命改变的见证,否则我们传福音时,就没有力量,甚至拦阻人接受福音。
保罗说,“凡我所行的,都是为福音的缘故。”林前9:23这不只从正面理解,我们所行一切,都应存着传福音的目的;也包括我们在作每一件事之前,都需要先想一想,这样行会不会影响福音的传播;并不一定需要什么严重犯罪的行为,往往我们不注意,一件很小事情上不合适的表现,都可能造成绊跌人的后果。
8. 太14:14 主虽然因怜悯人而医病分饼,但主真要给人的,是他的肉和血。
这里告诉我们,耶稣因为怜悯众人,就医病赶鬼,并以五饼二鱼给大家吃饱;但在约翰福音进一步指出;耶稣这样行的真正目的,是要人吃他的肉,喝他的血,也就是接受福音。约6:26-27
这向我们指出了事奉主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则;我们传福音的目的,不应停留在怜悯人的贫困,满足人物质的需要上,而是要把救恩告诉人。怜悯心肠不是不重要,在有条件的时候,这类善事也是应当行的;但这不是教会首要的使命,我们传福音的目的,总是在救人灵魂,解决人罪,使人寻求与神复和,这才是“福音的大能”所在。
9. 可14:6-7 周济穷人行善是好的,但直接作在主身上的事工,是更重要的。
马利亚用香膏膏主的时候,被门徒责难;但耶稣却肯定她所作的,是满足主心,并且指出,是大家都应当效法的。耶稣没有说周济穷人不对,而是说,这类善事是我们在生活中,随时都应当行的。耶稣不同意的,是以这类善事,代替作在主身上的事工;甚至借作善事之名,否定贬低直接的福音工作。
今天在教会里,也有这样的弟兄姊妹,把作善事,当作就是传福音;或是因为高举行善,而贬低传福音的重要。他们能行善当然随时都应该,但行善却不能成为教会的真正使命;我们首先当作的,总是关心人灵魂,作在主身上的牧养福音事工。耶稣当时责备门徒,不是说不该向穷人行善,而是因为他们想否定马利亚作在主身上的必要,改在作善事上。如何在“作在主身上”的事工,和“作善事”之间取得合神心意的平衡,是每个事奉主的人,都应当认真深思反省的。
10. 太26:31 面对苦难时,挂念担心的,不是自己被击打,而是羊群分散遭殃。
牧人在面对被击打的时候,首先想到的是羊群,还是自己,最能反映出是牧人还是雇工的心态。耶稣在被卖之前,多次提醒门徒他将被卖被害,他担心的不是自己即将面临的苦难,而是为门徒因此跌倒而担忧。他的心完全不在自己身上,而在羊群身上;我们由此可以知道耶稣“牧人的心肠”。
教会两千年来,一直经受各种患难磨练,虽然都是靠主怜悯,带领过来;但历代神忠心仆人在面对风浪时,起来担当弟兄姊妹的软弱,使羊群得平安,得激励,也为我们留下美好的脚踪。
这也是今天每个事奉神的人,应当要有的心志。 “牧人心肠”是不会到面对患难时,才突然凭空产生的;一个平时心中只有自己,没有羊群的牧人,当遇到击打的时候,是一定自己第一个逃跑的。
四. 比喻类内容的不同用法。
耶稣在世时,运用了许多比喻,但除个别外,大多没有作详细解释;因此各人在解这些比喻时,难免会有不同理解方向,得出不同解释信息。有些弟兄姊妹以为,比喻应当只能有单一解释,因此在出现不同解释时,感到困惑不知所从;另有的则走到另一极端,认为比喻本来就可以随己意,乱加发挥的。
应当说解比喻是有原则的,要想不受限制的乱加发挥,是绝对不可以的。耶稣在讲比喻时,大多都有指明,他讲这比喻的原因是什么,要说明什么真理;这为我们在解释的时候,定下了原则方向。只要循着比喻所定的方向,所解的内容符合真理原则,也不太过牵强附会,即使在一些细节上面,有不同理解,应当都是可以的。
圣经里设比喻的目的,是要发明真理,解释真理,加深听的人对真理的认识。耶稣自己为比喻所作的解释,或指出明白的方向,都是具有真理性的,是不能有不同理解的;但对耶稣没有作解释的比喻,我们自己在讲解时,所说的内容是不能直接当作真理的,因为里面包含我们个人的理解。当然我们讲解的内容,必须符合真理原则;就好象我们讲道的内容,是必须符合真理原则,但却不能把我们的讲章和圣经等同起来。
耶稣在讲到“天国好象什么”时,举了芥菜种和面酵的比喻。路13:18-21教会就是今天天国在世上的具体反映;那么教会好象什么呢?在弟兄姊妹中,对这比喻有两种不同的解释,分别指教会的兴旺和变质。究竟哪种解释对呢?因为耶稣当时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,所以这两种解释,应当都是可以的,因为都有圣经的依据,也都指出教会真实的一面,使人对教会的兴旺或变质,有形象的认识,得到生动的激励或警戒。
通常我们把四福音里,凡不是直接明白的表达,都称为比喻;其实从文学的分类看,是包括几种不同用法的。分清它们不同的用法,对我们明白这些内容,得到属灵的教训,也是有帮助的。
1. 比喻。
比喻是耶稣最常用的方法,内容的故事性比较强,也比较完整;通过一个故事情节,说明真理的信息。因此我们在解比喻的时候,先要掌握整体的情节,通过“作比”的方法,找出内容要告诉我们什么属灵教训;耶稣在设比喻时,基本都有指出明白的方向。
明白了整体的属灵教训后,也可以从比喻里,引用几件事物,如比喻的主角,作进一步的“比”,取得更多属灵的教训。有些弟兄姊妹喜欢把比喻里每件事物都单独作比,虽然不能说不可以,但太多了会显得牵强附会,而且也会把更重要的,比喻整体的属灵意义冲淡。
在耶稣所讲的比喻里,大家比较熟悉的,有浪子的比喻,路15:11-32十个童女的比喻等。太25:1-13象十个童女的比喻,耶稣明确指出,他设这比喻的目的,是要我们警醒等主回来。我们在解这比喻时,“油”预表什么,各人的理解可能会有不同;但方向必须是提醒人“警醒等主回来”,我们的榜样一定是那五个聪明的童女。
2. 寓言。
寓言故事是社会上教育青少年,通俗易懂的好方法,即使对大人,也能起到醒世砭俗,积极向善的作用;有些寓言著作,还被公认为传世的文学宝库。寓言的写作,往往都是先在心目中有一个教育意义的主题,然后再编凑故事情节,达到所要求的教育意义;所以寓言故事的整体性比较强,一般以整体内容的教训为主,不是通过个别事物“作比”来取得教训。
如龟兔赛跑是我们都熟悉的寓言,通过故事情节,告诉我们骄者必败,胜利总是属于孜孜不倦的勤奋努力者。我们在讲这寓言时,并不着重谁比作兔子,谁比作乌龟。
四福音里耶稣也有用寓言,把一个原已寓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,借用来作属灵意义的教导。如穷寡妇与不义的官,路 18:1-8是要人常常祷告不可灰心。它和比喻不同的地方,是不义的官,不能比作神;耶稣也不是要我们作穷寡妇,而是要我们有切求的心。另外象不义的管家,路 16:1-8这也是一个寓言,指责那些目光短浅,只顾眼前今生的人,应当要知道为将来作安排打算。
不少弟兄姊妹对不义管家这段经文,不知该怎样解,原因就是想按照一般解比喻的规律,先找出这不义的管家应当比作谁?但这不义管家比作谁都不合适,他不是指法利赛人,因为他比法利赛人“聪明”,知道为将来作安排;当然也不是指教会,教会怎么能是不义的?这是寓言,是不能从“作比”来找教训的;需要从它整体故事情节所反映的教育意义,找出属灵的信息。这寓言的信息“不要只顾眼前,应当为将来作安排;”是对法利赛人和教会,都有属灵教导意义的。
我们前面在论到“天国近了”时,指出律法要人关注的,是今生的祸福;但新约恩典时代,要人关注的,是天上永生的事物。耶稣这一寓言的真实意义,也正是要指出律法和恩典的这一重要不同;不要再顾眼前的利益损失了,福音提醒我们的,是多关注将来,为将来作好安排,这才是真正重要的。
3. 预表。
另有一类表达,是借用已过的史实或人物,喻指以后的人或事;文学上把这类用法,称为借喻或映射,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。但社会上这么引用,只是人意的,代表引用者对事物的观点和意见,不一定能得到普遍的认同。
圣经里的预表,虽也是以已过的史实或人物,作后来事物或人的征兆和预告,但却不是可以由个人意思,作随意借喻的;在引用的时候,是有严格真理要求和限制的。圣经明确指出,一切预表都应围绕一个中心主题,就是耶稣和他所作成的救恩。启19:10先知预言的目标,应当都和耶稣有关,这就是圣经里预表的范围和方向。路24:27
如约拿三日三夜在鱼腹里,是预表耶稣的受死、埋葬。太12:40 以利亚的一些特征,在施洗约翰身上体现出来;太17:11-13不禁使人想起先知的预言,论到神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之前,以利亚要再来,作耶稣的先锋。玛4:5摩西在旷野把铜蛇挂在木头上,预告了耶稣将被钉在十架,使仰望者得生。约3:14这些预表都有严格规范,也体现真理的事实,不是我们可以随己意借喻映射,达到个人目的的。我们通过这些预表的联系,可以认识耶稣是全本圣经的主题和中心,也可以认识圣经的一贯性和整体性,全本圣经告诉我们的,是唯一的真理“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。”
4. 常识。
耶稣在教导门徒时,也有借用生活中通俗易懂的小常识,引伸出属灵新意。即使人一时不完全明白,也能因对常识的理解,得到想象空间,提供思考明白的余地。
如“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,仍旧是一粒;若是死了,就结出许多子粒来。”约12:24这是人人都懂得的常识,耶稣借用来说明自己将替众人死,并要赐生命给世界。约6:33当时门徒对耶稣的用意,不一定都明白;但随着救恩奥秘的解开,他们对这一常识所反映的救恩信息,也就渐渐明白了。引用常识的重点也不在“作比”,不需要强调麦子比作耶稣。
又如耶稣说,“没有人把新布补在旧衣服上;”太 9:16这也是生活小常识。对今天年青一代的弟兄姊妹,可能不很体会;但象我这样年龄的人,对此就深有体会,因为我们都有过补衣服的经验。新布比较硬,破衣服质地已经很松软,如果用新布补上去,在针脚处就会造成开裂,使衣服越破越大。
耶稣当然不是在介绍生活经验,教门徒怎么打补钉;他是指出他来的目的,是另立新约,不是修补旧约。来8:6-8律法因人软弱,无法作到,已经再怎样修补,也无法达到神设立的目的。罗8:3耶稣来,是要用新布,为我们另作一件新衣。启19:8
5. 哲理。
常识包含的道理,大多是属于生活的内容,提供生活小经验。另有一种类似的表达,也是通过我们生活中熟悉的内容,但是要说明的,是和人品有关的做人之道,对人作道德品质方面的规劝,一般称之为哲理。
在耶稣的教导里,也有引用哲理的地方;把一个大家已经接受的人生哲理,转用到属灵的教导上,使灵命得造就。如耶稣讲到盖楼的,应当先坐下算计花费,免得盖不成被人笑话。路14:28-33这一哲理,是要人作事量力而行,免得因缺乏周全思考安排,最后一事无成,被人笑话。耶稣则进一步借用来提醒门徒,要明白“跟随主”是需要付代价的,没有作好这样的思想准备,难免会半途而废,使神的名不得荣耀,自己也受亏损。
另外“手扶着犁向后看”也是一句哲理。路9:62人犁地时,如果老是向后看,那么犁出来的地沟,不但歪歪斜斜,也达不到预定的方向和目标。人们用这句话,指那些行事没有定见,又顾前怕后的人,作什么事情都作不好。耶稣借用这句话,则是要门徒专心爱主,直奔标竿;如果在跟随主的道路上,三心二意,没有定见,就容易偏离正道,最终难免随流失去。
附录一. 马太福音中应验旧约预言的记载。
四福音记载耶稣在世为人的情形,很多都是先知早有预言的;因此在马太福音,提到旧约先知早有提及的事迹时,会指出“这是应验了先知的预言。”下面我们就从马太福音,看这方面的情况。
1. 本书用”应验了预言”这样说法有十余次之多。
马太福音被列在新约全书的首卷,位置在新旧约之间,确实是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;通过耶稣事迹,应验先知预言,使新约和旧约有机地连接成一整体。在马太福音里,提到“应验先知预言”这样的表达,有十多次。
1:22,2:15、17、23,3:3,4:14,8:17,11:10,12:17,13:14-15、35,21:4、16、42,26:31,27:9。
2. 本书应验旧约预言的经文对照。
这里以马太福音为蓝本,再从旧约圣经查找预言弥赛亚事迹的经文,作一对比。通过先知这些预言,在耶稣身上的具体应验,使我们更确信,耶稣就是这位弥赛亚;也可以对全本圣经,有整体连贯的认识。
1)降生的经过。
1:23 —— 赛 7:14
2:4-5 —— 弥 5:2
2:14-15 —— 何 11:1
2:16-18 —— 耶 31:15
2)各方面的见证。
3:1 —— 赛 40:3,玛 3:1
3:17 —— 诗 2:7,赛 42:1
4:13-16 —— 赛 9:1-2
5:2 —— 诗 78:2
3)行神迹奇事。
8:17 —— 赛 53:4
9:13 —— 何 6:6
11:4-5 —— 赛 35:5-6
12:17-22—— 赛 42:1-4
4)寻找拯救罪人。
13:14-15—— 赛 6:9-10
13:35 —— 诗 78:2
15:8-9 —— 赛 29:13
15:24 —— 赛 53:6
16:16 —— 诗 2:7
18:11 —— 结 34:11-12
5)另立新约。
19:6 —— 申 24:1-4
19:21 —— 出 20:13-16
21:5 —— 赛 62:11,亚 9:9
21:41-43—— 诗 118:22-23
21:44 —— 赛 8:14-15,但 2:34-35
23:38 —— 赛 64:10
23:39 —— 诗 118:26
6)被卖受死。
26:15 —— 亚 11:12
26:21 —— 诗 41:9
26:31 —— 亚 13:7
26:49-50—— 诗 55:12-14
26:59 —— 诗 27:12,35:11
26:62-63—— 赛 53:7
26:67 —— 赛 50:6
27:7-8 —— 亚 11:12-13,耶 32:7-10
27:26 —— 赛 53:5
27:31 —— 诗 22:16
27:34 —— 诗 69:21
27:35 —— 诗 22:18
27:38 —— 赛 53:12
27:39-40—— 诗 22:7-8
27:57-60—— 赛 53:9
7)从死里复活。
28:5-6 —— 诗 16:10
28:10 —— 诗 22:22
28:18 —— 诗 68:18
附录二. 各卷主题和分段。
1. 马太福音。
(1)主题:律法向救恩过渡 - 另立新约
(2)分段:
一. 耶稣降生为人要作犹太人的王 1-2章
二. 耶稣开始工作传扬天国的福音 3-7章
三. 耶稣医病赶鬼使人到他这里来 8-12章
四. 耶稣运用比喻讲出救恩的内容 13-18章
五. 耶稣通过教训显示新约的奥秘 19-23章
六. 耶稣受死复活证实他就是基督 24-28章
2. 马可福音。
(1)主题:服事向替死过渡 - 全是恩典 (10:45)
(2)分段:
一. 任劳任怨的仆人 1-10章
1) 仆人的先锋 1:1-8
2) 仆人的准备 1:9-13
3) 仆人的服事 1:14-10:52
(1) 在加利利 1:14-7:23
(2) 在推罗西顿 7:24-30
(3) 在加利利 7:31-8:26
(4) 在该撒利亚腓立比 8:27-9:29
(5) 在加利利 9:30-50
(6) 在犹大 10章
二. 奉主名来的基督 11-16章
1) 基督的宣告-骑驴驹进城 11:1-11
2) 基督的权柄 11:12-18
(1) 咒诅不结果的树 12-14节
(2) 洁净圣殿 15-18节
3) 基督的教训 11:19-13:37
4) 基督的登基 14:1-16:20
(1) 受膏 14:1-11
(2) 立约 14:12-25
(3) 争战 14:26-52
(4) 受审 14:53-15:21
(5) 受害 15:22-47
(6) 复活 16:1-18
(7) 升天 16:19-20
3. 路加福音。
(1)主题:旧人向新人过渡 - 成为新人
(2)分段:
一. 序言 1:1-4
二. 降生 1:5-2:20
1) 天使的预告 1:5-56
(1)预告的前奏-使不生育者怀孕 5-25节
(2)预告的正文-有童女怀孕生子 26-56节
2) 事先的安排 1:57-2:7
(1)施洗约翰先降生 1:57-80
(2)约瑟回到伯利恒 2:1-7
3) 降生的宣告 2:8-20
三. 成长 2:21-52
1) 满足律法的要求 21-24
2) 得到先知的印证 25-39
3) 引起教师的希奇 40-52
四. 处境 3:1-4:30
1) 当时的背景 3:1-20
2) 特殊的身位 3:21-38
(1)是神的爱子 21-22节
(2)有人的家谱 23-38节
3) 凡人的遭遇 4:1-30
(1)受魔鬼试探 1-13节
(2)被乡亲厌弃 14-30节
五. 工作 4:31-21:38
1) 前期:在加利利一带,以迦百农为中心 4:31-9:50
2) 中期:往返于加利利和犹大,约但河外之间,以耶路撒冷为中心 9:51-18:30
3) 后期:在耶路撒冷周围,以圣殿为中心 18:31-21:38
六. 舍命 22-23章
1) 准备 22:1-53
(1)犹大准备卖主 1-6
(2)门徒准备晚餐 7-38
(3)耶稣准备受死 39-53
2) 受审 22:54-23:25
3) 钉死 23:26-56
七. 复活 24章
4. 约翰福音。
(1)主题:规条向生命过渡 - 得新生命
(2)分段:
一. 主是道路 1- 3章
1) 道路的方向-生命之道 1:1-18
2) 道路的证人-施洗约翰 1:19-36
3) 道路的先驱-主的门徒 1:37-51
4) 道路的推荐-马利亚 2:1-12
5) 道路的障碍-犹太人 2:13-25
6) 道路的探索-尼哥底母 3:1-15
7) 道路的设计-神 3:16-36
二. 主是真理 4-11章
1) 他是活水的泉源 4章
2) 他是父所差来的 5章
3) 他是生命的粮 6-7章
4) 他是世上的光 8章
5) 他是神的儿子 9章
6) 他是好牧人 10章
7) 他是复活他是生命 11章
三. 主是生命 12-21章
1) 是有复活大能的生命 12章
2) 是甘心舍命的生命 13章
3) 是赐下保惠师的生命 14章
4) 是结果子的生命 15:1-16:24
5) 是原与神合一的生命 16:25-17:26
6) 是胜过死亡的生命 18-20章
7) 是要求爱的生命 21章 |